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踝關節扭傷與不穩定 - 治療篇

  我們從之前的文章可以知道,第二、第三級的踝關節扭傷可能會造成慢性的踝關節不穩定,所以在剛發生扭傷的時候,我們就要盡一切努力來使韌帶修復的機率最大化。可是,韌帶真的會修復嗎?

  答案是不一定。

  踝關節的韌帶損傷模式有兩種可能,我們可以用拔草來比喻。當韌帶受到超過其承受範圍的外力,就像我們忽然用力拔一株草時,可能有兩種結果:一個是草的葉子被拔斷,一個是草被連根拔起。韌帶也是,可能韌帶的纖維在扭傷時被扯斷、或是整個韌帶從骨頭的附著點上被撕脫下來,這兩種受傷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可以想像,草的葉子被拔斷,一段時間後就又長出來了。所以如果是韌帶的纖維斷裂,只要立即接受很好的保護固定,如石膏或穩定性高的護踝,大部分的韌帶損傷都能在六至八週的時間復原。

  但是草要是被連根拔起,整株草可能都會枯死!而韌帶如果從骨頭的附著點被撕脫下來,就很難再自行附著回去,也就是說單單使用護踝固定等保守治療的成功率會比較低。韌帶的撕脫無法貼合回去,韌帶的功能便無法恢復,從此漸漸演變成慢性的踝關節不穩定。

  對於一個慢性不穩定的踝關節,最直覺的治療方式就是想辦法恢復穩定。包括在需要負重或長時間行走時使用護踝、接受踝關節功能性鍛鍊等方式。這些方式都可以減輕踝關節不穩定的症狀,但是對慢性鬆弛的韌帶,目前仍然沒有很好的方式可以恢復緊實。

  所以對於嚴重不穩定的患者,我們會採用手術的方式來治療。

  手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補強鬆弛的韌帶,一種是重新建立新的韌帶。補強手術是將受傷後鬆弛的韌帶與附近的一些疤痕組織一起縫緊,重新固定回踝關節的骨頭上,甚至可能會取足背的下伸展肌束帶(inferior extensor retinaculum)來強化縫合的韌帶。而重建手術則是取用自體或異體的肌腱組織,在正常韌帶的位置做一條新的韌帶,這個方式通常使用在殘餘韌帶太少、或是高強度需求的患者,如職業運動員。大多數的一般患者建議採用的,仍是以韌帶補強的手術為主。
圖一、標準的韌帶補強手術方式,左圖中先將鬆弛的韌帶逢緊,如果殘餘韌帶強度不足,就用右圖中描述的方式,將附近的下伸展肌束帶拉過來強化。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踝關節韌帶的補強手術已經可以用內視鏡的方式完成。在內視鏡下處理踝關節內的滑膜炎或軟骨病變後,我們可以使用帶線錨釘(suture anchor),將韌帶重新固定回骨頭的正常附著點上。手術後皮膚表面僅有兩到三個約 0.3 公分大小的傷口,手術後的疼痛也比傳統的作法輕很多,患者在手術後隔天便可以下床使用柺杖輔助行走。對手術方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個筆者錄製的短片,短片中演示的是筆者自行發展的手術技術,已經在許多國內外醫學會議中發表過,也開辦多場的醫師工作坊,訓練更多醫師採用內視鏡的方式來治療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
 
圖二、內視鏡下的外側韌帶修補,圖左為內視鏡中看到的外側韌帶,圖右顯示將帶線錨釘置入韌帶的附著點。

圖三、手術前後的踝關節穩定度。右圖為手術前的踝關節側面影像,可見距骨有明顯得向前位移。左圖為手術後兩個月的踝關節側面影像,可以發現穩定度有大幅的改善。
      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手術方式,很重要的觀念是,縫韌帶並不是縫衣服,不可能縫完馬上可以使用。一定要等到韌帶重新長上了,加上踝關節周邊肌肉力量訓練回正常水準、踝關節的本體感覺與平衡感也恢復後,整個治療才算成功。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是踝關節慢性疼痛的主因之一,除了本文所說的韌帶功能喪失外,骨骼的結構、遠端脛骨先天或後天的內翻變形(varus deformity),與其他神經肌肉疾患都會引起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還是需要專業的足踝科醫師仔細評估,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踝關節扭傷與不穩定 - 診斷篇

  踝關節不穩定並不容易診斷。如果不是專業的足踝科醫師,使用一般的X光攝影檢查腳踝,只會看到看似正常的踝關節,或頂多看到一些早期的關節退化情形。對於踝關節穩定度的檢查,我們可以藉由徒手的前拉抽屜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與距骨傾斜測試(talar tilt test)來檢測踝關節的穩定性(如圖一)。這些測試需要有經驗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來執行,得到的準確度會比較高,畢竟是有點主觀的測試方式。
圖一、前拉抽屜測試與距骨傾斜測試的做法
另外,使用特製的儀器模擬徒手測試的動態X光攝影(dynamic radiographs),可以比較客觀地顯示踝關節的穩定度(如圖二、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擁有這類儀器,像筆者2013年在日本進修時,指導的日本教授就要求我們穿著鉛衣進X光攝影室,用徒手的方式幫病人作前述的動作,然後一起照X光!而且這個儀器測試只有 67% 左右的敏感性,但特異性達 98%。換句話說,如果您有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使用動態X光攝影仍有 33% 的機率檢查不出來,這通常是因為太緊張肌肉緊繃或關節角度沒擺好所以沒有照出來。但是如果動態X光攝影檢查顯示踝關節有不穩定,那就有很高的機率確診了!
圖二、動態X光攝影模擬前拉抽屜測試。左側為測試前,顯示踝關節正常的關節縫隙約2-3mm。右側為測試後,顯示踝關節有明顯的向前位移,達到15mm。如此代表前距腓韌帶的功能有顯著的受損。


圖三、動態X光攝影模擬距骨傾斜測試。左側為測試前,顯示踝關節中距骨與脛骨呈現平行的關係。右側為測試後,顯示距骨與脛骨有明顯的傾斜,達16度。如此代表跟腓韌帶的功能有顯著的受損。
在門診中,我們也可以使用超音波影像來直接看韌帶的完整性、厚度、穩定度等。這個檢查的敏感性與特異性都很高,在筆者工作的足踝中心也常用這種方式來立即檢測韌帶的健康程度。但是超音波診斷是很需要專業技術的,並不是所有的骨科醫師都能掌握超音波的技巧,所以這個方式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

  一旦確診了踝關節不穩定,我們可能會安排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檢查,這是為了更清楚地看到踝關節韌帶的完整性、同時也可以了解踝關節軟骨的病變、周邊肌腱是否有損傷發炎、關節是否有滑膜增生或骨刺等問題。但是 MRI 對判斷「踝關節是否有不穩定」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確診踝關節不穩定並不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您的醫師或治療師是否有想到這個診斷」 。相信我,這真的是最困難的部分......

下一篇:> 踝關節扭傷與不穩定 - 治療篇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踝關節扭傷與不穩定 - 基本概念篇

  腳踝扭傷,也就是台灣話常說的「冰咖都」,是踝關節最常見的運動傷害。
  幾乎每個人都有扭傷腳踝的經驗,絕大多數的扭傷只要休息幾個小時,就又可以健步如飛了;但是少數的扭傷卻會造成嚴重的腫脹、疼痛、不良於行,甚至留下病根,成為習慣性的扭傷、慢性的踝關節腫脹疼痛等。
  這是為什麼呢?
  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和距骨組成的(如圖一)。而維持踝關節穩定的結構,包括這三塊骨頭、維繫骨骼之間關係的韌帶(如圖二)、以及踝關節周邊的肌肉肌腱。因為人體結構上的問題,使踝關節比較容易發生外側的扭傷,也就是一個內翻動作造成的扭傷(如圖三)。此時腳踝外側的結構,如韌帶、肌腱等,就很容易因為過度的拉扯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
圖一、踝關節周邊的骨骼結構
圖二、踝關節外側的重要韌帶
圖三、常見的外踝扭傷與受傷的韌帶

 
 一般來說,韌帶的傷害可以分為三級(如圖四)。

  第一級的扭傷只傷害到很少部分的韌帶纖維,所以恢復很快,對未來的功能也沒什麼影響,這也就是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的小扭傷。

  第二級的扭傷造成比較大量的韌帶纖維損傷,所以疼痛、腫脹比較嚴重,也會有幾天的時間不良於行,甚至再度扭傷,但此時韌帶仍然維持著穩定關節的能力。所以雖然很痛很腫,但是還是能走,這時候如果當作小扭傷來對待,就有可能再次受傷,演變成第三級的扭傷。
圖四、踝關節韌帶扭傷的分級

  第三級的扭傷使大部分的韌帶纖維受損,韌帶穩定踝關節的能力也大受影響。局部會有嚴重的疼痛、腫脹、瘀血,行走困難也會很明顯。這時候的踝關節非常不穩定,非常容易再度扭傷。若此時沒有接受適當的固定保護,就很可能讓受傷的韌帶癒合不良或甚至不癒合,使踝關節從此永遠失去穩定的能力。

  如果踝關節不穩定,意味者腳踝只剩下骨頭和周邊的肌腱來維持穩定。而肌肉肌腱是會累的,關節軟骨是會磨損的,所以久站久走就會使踝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痠痛、關節腫脹;時間長了更會使關節軟骨不正常地磨損,甚至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

圖五、不穩定的踝關節隨著時間漸漸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圖中可見關節間隙逐漸喪失,周邊出現骨刺的現象
       上圖是我2015年在巴塞隆納參加歐洲足踝微創手術會議時,法國醫師提出的長期個案追蹤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穩定的踝關節,如何隨著時間漸漸產生軟骨的退化、關節空隙越來越窄、甚至形成明顯的骨刺。一個不穩定的踝關節,最後的命運就是退化,所以早期診斷治療,中止這個惡化的過程是很重要的! 

下一篇:> 踝關節扭傷與不穩定 - 診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