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腳底的疼痛 - 不只是足底筋膜炎


  「醫生,我這個足底筋膜炎好久囉......」

  門診常聽到這樣的主訴,這時我的反應通常是:

  「且慢!您確切的痛點在哪裡?」


  足底筋膜炎是個被誤會很久的診斷,對於許多人來說,只要是腳底的疼痛就是足底筋膜炎。網路上也很容易搜尋到對於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但是為什麼還是很多人一痛好幾年,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呢?

  柯文哲醫師有句名言說:「治療無效通常是因為診斷錯誤,或是根本沒有診斷」。


  其實對於腳底的疼痛,一個足踝科醫師隨便就可以舉出十個診斷來,光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就有:槌狀趾症候群(hammer toe syndrome)、蹠痛症(metatarsalgia)、拇趾種籽骨炎(sesamoiditis)、莫頓氏神經瘤(Morton's neuroma)、足底纖維瘤(plantar fibroma)、附舟狀骨症候群(os naviculare syndrome)、第一蹠列過動症(first-ray hypermobility)、骰骨症候群(cuboid syndrome)、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itis)、足底脂肪墊症候群(fat pad syndrome)......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分細項下去,每個都可以寫一篇長文來介紹。

  所以,如果使用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方式來治療其他問題,您覺得會得到適當的效果嗎?

  我們都知道腳底有一個叫做「足弓」的構造,而弓是由弓背與弓弦組成的。人體的足底有三個這樣的足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與橫弓。足弓的弓背是足部的骨骼與韌帶,弓弦則包括了足底的筋膜與肌肉。當腳踩地時,身體的重力與地面的反作用力會讓足弓慢慢變平,這時候足底筋膜與肌肉被繃緊,一方面阻止足弓完全垮掉,一方面也將能量蓄積在筋膜與肌肉的膠原蛋白纖維結構中。這個過程可以減輕地面反作用力對下肢骨骼與關節的傷害,也可以讓行走更有效率。

但是我們一天隨便都得走個幾千步,愛運動的人更不用說。如果這個結構出了問題,譬如說天生足弓比較低的人,足弓的緩衝區不夠,腳踩地時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讓足底筋膜與肌肉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些能量就會造成足底筋膜或肌肉的損傷,也可能往上造成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甚至腰背的損傷。

  反之,一個天生足弓比較高的人,可能代表足底筋膜與肌肉就天生比較緊,缺乏彈性的結果也會讓地面的反作用力無法得到適當的緩衝吸收,也會造成前述的損傷。

  這些損傷根據病患的年紀、體重、運動習慣、穿鞋習慣、足部型態、肌肉狀態等因素,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疼痛,並不是只有足底筋膜炎一種結果。而這些因素的不同排列組合,也會讓醫師在治療的選擇上,產生不同的取捨。

  所以這篇文章重點是,足部的問題其實很細膩的,得花點心思從解剖學與生物力學等角度去思索辯證,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將一個一個介紹常見的足底疼痛原因,敬請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